众所周知,非吸类案件的挽损比例因每个案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统计显示,从5%到65%的挽损比例都存在,但绝大多数都在20%及以下。
故意伤首先对于第一的案例,对于公诉机关指控的骗取贷款罪,我们从证据以及是事实层面首先做无罪的辩护思路,公诉机关提交的证据能不能形成完整的据链条使整个案件的证据达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疑”的标准。其细节有一下几点:
刑事案件判决后,判决文书中会提及,集资参与人按投资比例分配相关财产。主犯人员对全部的投资损失承担继续退赔的法律责任。
探讨一1、被告人任某是否参与任何骗取贷款的行为?具体有一下几点:(1)、公诉机关所提交的《产品购销合同》与当时签的是否真实、一致;(2)、合同上的签名是否经过鉴定等方式认定为真实。
也就是说,如果刑事报案,大多数非吸案件中,投资人至少可以保障有5%-20%的挽损。
K一2、某银行是否受到《产品购销合同》欺骗而放款?(1)、银行是否发放贷款审批程序是否合法;(2)、对借款人的欺骗行为是否是银行的审批程序的前提条件;(3)、银行相关责任人是否明知存在欺骗行为;(4)、对于过桥行为的认定。
那么,我们再来看,提起民事诉讼的情况。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必须在在刑事案件判决生效之后,没有挽损的情况下才能启动。也就是说,民事诉讼的提出,需要等的时间比较长。
首甲为扩大A公司的生产经营,使用伪造的文件使公司具备贷款资质,从而以A公司的名义成功申请到银行发放的贷款,其行为不属于骗取贷款,而是属于贷款诈骗。骗取货款行为和贷款诈骗行为的重要区分在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甲虽然是为了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而申请贷款,但是其使用贷款进行伪劣产品的生产经营属于利用骗取的资金从事违法犯罪活
民事诉讼即便胜诉,那么,因P2P平台的财产、被告人个人财产优先用于刑事案件的退赔,在民事案件中也几乎没有多余的可供执行的财产。后续,即便被告人刑满出狱,其所获的各种收入,也是优先于民事判决中的退赔。
其次对上述两个案例分析后对罪名认定方面以及证据层面想必都有了直观的思路,但也只是个案的分析,对于具体案件的认定是否构成犯罪,构成此罪还是彼罪,是否具有从轻处罚,不予起诉等情节,还应具体案情具体分析。
所以,陈晓薇律师建议投资人还是优先报案,参与剩余财产、追缴财产以及退赃财产的按比例分配。
通过检【编者按】1995 年以前,玩忽职守罪包含违法发放贷款的犯罪行为。1979 年《刑法》中的第 187 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致使国家、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对其适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借款合同条例》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