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思维如何养成?
来源: | 作者:陈晓薇律师团队 | 发布时间: 2018-06-20 | 21950 次浏览 | 分享到: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8种类型的证据:物证、书证、被害人陈述、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我们办过案子的人,就会发现,有一种证据,可以说几乎在每一个刑事案件里面都会出现,叫做《情况说明》。法律只规定了八种证据类型,那么《情况说明》是什么?是侦查机关自己创设的证据形式吗?

    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涵摄思维了,我们要分析它到底是什么,在八种证据里面匹配最接近的一种。

    证人证言是什么?就是自然人来讲一下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知到了什么。《情况说明》呢?它是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叫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盖着单位的章,有时候没有任何人签字,主要是为了弥补证据里面的某一个漏洞。 

    例如,要调取执法记录仪的资料,他们给你出具一个情况说明,因为什么原因该资料找不到了;或者有什么证据有漏洞,他会直接出一个情况说明,我们当时就是这么提取证据的,就是这么告知他的。

    比如我办理过一个妨碍公务的案件,只有一个被打的公安执法人员的陈述,说执法前告知过嫌疑人他们是公安执法。但嫌疑人说没有被告知是公安执法,直接上来就被按倒。只有一个公安人员的陈述很显然不能定案,除此外没有任何客观证据或第三方的证人证言。那怎么办呢?公安机关出具了一个情况说明,当时抓捕的时候,他们穿有制服,带着工作证,嫌疑人是能看到的,知道执法者是公安。那法官看到有这个情况说明,本罪就定了,事实上,也是定的比较牵强。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情况说明,定罪就很难。

    可以看出,这个《情况说明》最相近的一种是证人证言,但机构是说不了话的,只有通过人来表达,但是这个人又不出现在情况说明里面,所以说我们用涵摄思维,顶多作为证人证言,我们要求证人出庭,那谁来出庭呢?没有人会出庭的,这就是我们刑事案子里面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证据形式。最近在代理一个内幕交易的案子,我们了解到这个案子里面有个非常特殊的证据形式,就是证监会出具的关于内幕信息敏感期的《认定书》。那么证监会出具的《认定书》到底是什么?是某个机构出具的证人证言呢?还是鉴定意见?这都是不一样的。现实中,法官也不会把这个《认定书》排除掉,而是作为证据使用,所以这块我们运用涵摄思维的话,需要质疑,这个证据到底是八种证据类型的哪一种?每一种证据类型我们质证意见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这到底是哪一种?他们说不出来,我们质证也没有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