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家都感觉私募基金是骗人的?
来源: | 作者:陈晓薇律师团队 | 发布时间: 2021-09-16 | 20148 次浏览 | 分享到:

5.退出环节

2020年初,疫情的阴霾笼罩在股市,曾经风光无限“冲击赴美上市第一股”的某私募机构,承受不住致命打击——投资B站理财产品爆雷,净值暴跌75%。

私募基金涉嫌构成犯罪的,其犯罪行为多出现在前期募资或资金管理的环节,但是此时投资者对于基金运行的内部情况往往不甚清楚,无法掌握相关线索,不知晓自身利益遭受侵犯的情况,所以无从作出反应。而在项目结算和清退阶段,资金损失得以暴露,甚至发生无法兑付的情况,此时投资者在求偿无门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采取刑事报案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故而导致刑事责任的产生。

除去疫情影响、选股错误等众多私募无法躲避的原因外,一资深私募人士李平还向《财经故事荟》指出,“上述机构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管理者一言堂问

涉及罪名:逃税

但押错了则是满盘皆输,“押错了往往无法跟投资者披露,因为不合规,只能用一些话术忽悠安抚投资者,开了一个坏头后,决策者往往会有很强的赌

6.其他问题

行业资深人士陈达曾在雪球发帖分析,称前述暴雷资本投资过B站,但很快就退出,随后买入了一堆垃圾中概股,就此推测里面可能存在利益输送。

1. 上海非法集资案件判决现状

接近百亿的私募机构,尚且存在“一言堂”,中小型私募更不罕见:夫妻或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创办的私募公司,有些甚至没有研究员,风控完全

2018-2019年,上海市各法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830起,集资诈骗罪70起,从判决上看,呈以下趋势:

曾在某家“夫妻档”私募机构实习——公司架构非常简单,整个机构加上他就三个人,老板是基金经理,老板娘负责打理日常事务,而他则负责搜集

1)专业人士参与,隐蔽性强

这样的机构,我是不放心把钱交给他们的,即使有披露,但只有他俩知道钱去哪了,随意性大,而且弄虚作假我也不知道”,打杂俩月后,

在私募基金非法集资犯罪中,许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为了赚取巨大非法利益,从事非法集资活动。这些人员在亲朋好友间有口碑,又具备专业知识,实施的非法集资活动更具隐蔽性,犯罪金额极大,社会影响恶劣。

作为某中小型私募机构合伙人,张婷清晰地记得,2014年,当她还在广州某机构担任研究员时,由于市场行情非常好,广深两地突然涌现了不少私

2)花样百出,采取各种手段

数据也可以佐证,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分类型私募基金管理人通过数量仅为5064家,到了2015年这个数据就达到了顶峰的20115家

在私募基金犯罪中,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把自己的私募产品变成“糖衣炮弹”。他们有的请名人站台,有的拿出相关资质的备案凭证,让群众认为他们是合法的公司,以进行非法集资犯罪。甚至还不定期举办聚餐、请旅游等活动,让群众认为自己获益匪浅,自发口口相传。